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Google」標籤的文章

HTTP-301-302轉址的差異

圖片
HTTP 301 vs HTTP 302 網頁轉址的HTTP response status codes有兩種,分別為301與302。使用瀏覽器瀏覽網頁時如果遇到這兩種轉址,對人來講沒有差別。但對於搜尋引擎、SEO、瀏覽器就有重大的差異。處理網站遷移時務必要做好。 HTTP 301、302 在 RFC 中的定義如下。不過,對於SEO比較重要的是301 Moved Permanently 301 Moved Permanently The 301 (Moved Permanently) status code indicates that the target resource has been assigned a new permanent URI and any future references to this resource ought to use one of the enclosed URIs. 302 Found The 302 (Found) status code indicates that the target resource resides temporarily under a different URI. 為何301 Moved Permanently比較重要?

GA認證考試-GAIQ

圖片
Google Analytics (分析) 個人認證考試(GAIQ) 使用 Google Analytics (後面簡稱GA)也好幾年了,當初會使用GA是為了瞭解blog流量、及每次調整SEO之後的效果檢視之用。到後來則是應用在公司的網站上,並整合公司內部的成效追蹤系統,以提供網站各種績效的深入分析。 這中間曾經卡關過。因為一開始使用GA,是由技術的角度出發,只是單純的看流量。在這個角度看GA,和一般的流量分析軟體差異並不明顯,無法體會GA真正的用途。 個人覺得GA這工具是橫跨了所謂的IT、及行銷領域。如果只懂其中一個領域將無法完整發揮GA。當時的我,就是這樣……

使用timer、及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對於GA指標的影響

圖片
先前介紹使用GTM觀察訪客進入網站後,是否有閱讀完文章才離開。分別採用過兩種方式,第一次使用timer配合trigger方式處理,藉此得到訪客於文章的停留時間,作為評斷是否有看文章的依據。第二次則是使用 Scroll Depth 這個Google Analytics plugin。 考量timer配合trigger方式產生太多的event,以及影響了跳出率,才使用此法- GTM搭配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於GA中瞭解訪客是否閱讀完文章才離開 。 這兩種方式對於GA的相關指標會有何種影響、及變化,做個簡單說明…

GTM搭配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於GA中瞭解訪客是否閱讀完文章才離開

圖片
使用GTM搭配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提供更符合狀況的跳出率 這個blog的流量來源以organic search為主,高達八成。另外,訪客只有閱讀一篇文章的比例也一直蠻高的。雖然也曾經嘗試在文章中儘量帶出blog內的相關文章,但觀察自己在GA中所設定的目標數字一直沒什麼改變。這表示,跳出率自然也居高不下… :P 雖然訪客多數只閱讀進入的文章後就離開,但換個角度,很想瞭解訪客是否真的有看完文章才離開?還是進入後覺得文章內容和預期不同而馬上離開(如同觀察跳出率的意義)? 在 GTM搭配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瞭解訪客是否有閱讀文章 文章中,只有提到如何藉由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產生的閱讀百分比,瞭解訪客閱讀文章的狀況。本篇則是要說明如何更進一步的應用以解決上述的疑惑。 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利用Scroll Depth-Google Analytics plugin會隨者訪客觀看頁面的位置傳出25%、50%、75%、100%四種event,再搭配GTM整合Google Analytics的事件(event)。 設定前,要先瞭解Google Analytics的事件(event)的背景知識。GA有以下兩種event 互動事件(Interaction Events) 非互動事件( Non-Interaction Events )

HTC One SV升級Jelly Bean

圖片
HTC One SV 更新前版本資訊 過年期間幫親戚購入一台CP很高的HTC One SV。當時把玩後,覺得操作的順暢度非常的好…再回頭看看自己在使用的HTC Incredible S手機…咳…順暢度差好多… 不過,3C產品不能這樣比吧(一個是兩年前的產品了) 除了流暢度外,HTC One SV另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相機功能…廣告中主打的連拍不說,我個人覺得按下相機快門、馬上可以拍照的反應真是快。另外,在光線不足的環境,HTC One SV拍出來的相片就是比較亮、好看。再回頭看看HTC Incredible S… 咳… 前幾天看到消息,HTC One SV即將有更新。今天剛好拿到手機,就順便看一下更新版本是否已經放了出來?沒想到剛好有系統更新訊息。 看了上面說明,主要是HTC Sense 4+及Android 4.1.2升級、及相機參數調教。於是,就順便幫忙升級了…

如何設定Google Nexus 7 VPN

圖片
Google Nexus 7(當下使用的版本為Android 4.2.2)如何連Cisco IPSec VPN呢?原以為要裝 AnyConnect ICS+ ,其實,使用Google Nexus 7原生提供的VPN就可以了,設定步驟如下… 選擇設定,更多內容 Google Nexus 7 - vpn setup

android免費GPS軟體 - My Tracks

圖片
自從手機由windows mobile換成了android,就開始在找android上的免費GPS軟體。在windows mobile上我所常用的軟體-SportyPal在android上也有,自然繼續沿用。不過,後續也找出幾套不錯的免費GPS軟體,如Androzic、OruxMaps、SportyPal PRO、以及google的My Tracks。 由於我的戶外活動,大都以登山健行為主、騎單車次之,因此在找的免費GPS軟體除了基本的GPS軌跡紀錄外,還有其他考量,最主要的大概就是需要有離線地圖、較小的電力損耗等… 註:根據之前在windows mobile上的經驗,不同的軟體對於手機電力的損耗不同 原本不想先介紹Google的My Tracks,因為再找免費GPS軟體時,發現網路上蠻多人介紹。介紹他的功能、操作等,都很詳細。不過,在我趁者桐花季節時所走的行程 - 樹林青龍嶺、大棟山、千年大榕樹、鶯歌石 ,遇到一個狀況,讓我反而想先介紹他。 當天,天氣很好。離開大棟山後也就離開了陰涼的樹林,轉為在產業道路上行走。當天的好天氣,讓我的HTC Incredible S居然熱昏頭,連續重開機三次(詳細說明,請見 樹林青龍嶺、大棟山、千年大榕樹、鶯歌石 內的說明)。我想,My Tracks應該是因為程式的運作方式不同,所以在重開機後又能被喚醒執行,因此能繼續記錄GPS航跡。當時所用的另一套軟體 - SportyPal,在重開機後就無法記錄了..... 註:當時,有另一台windows mobile(ASUS P552w)放在一起,卻沒熱昏頭的問題 My Tracks最基本的紀錄功能,就如同下面的圖所示。可以呈現軌跡、和高度與速度表。其實,他也支援心跳記錄器,並呈現於圖上。不過我沒有這設備... GPS軌跡

Google Analytics中的referral

近來,先後有A、B兩位同事問我關於 Google Analytics 中的referral的事情。 首先,是A同事在問,在去年某段時間內, Google Analytics 中所呈現公司網站自己本身的referral,為何數值大幅下降?回想了一下那個時間點所做的事情…當時為了提升網頁呈現效能,開始作了一連串的處理。跟流量或和此最有相關性的,莫過於 cookieless domain 。由於時間點一致,就以為referral數值大幅下降和那時的處理有關。 這幾天,B同事來問,為何公司網站自身會被計算成referral?我想說referral應該就是HTTP_REFERER,也因此,認為在 Google Analytics 中出現自己網站沒有什麼問題。不過,他覺得並非如此,並給了我份參考資料 - 為什麼我的網站會在報表中顯示為推薦網站? 。文中提到下列四點… Tracking across multiple domains or subdomains Redirects Splash Pages Frames 由於B同事的詢問,才知道B同事之前已經改用新的 Google Analytics 追蹤碼。配合該文章的解說,沒想到卻點出了A同事所提問題的真正原因。也就是因為當時B同事改用了新的 Google Analytics 追蹤碼,才讓referral大幅下降!(因為上述第一點) 另外,也由該文件的說明,讓我瞭解 Google Analytics 的定義和我所想的不同。因此,他覺得公司網站自身會被計算成referral,是否和Redirects有關? 為了回答B同事的疑問,我也很好奇 Google Analytics 怎麼計算referral?找了一下 Google Analytics 對於Redirects的判斷,在 Google Analytics (分析) 如何處理重新導向的流量? 這份資料中有解釋。在文中,也提及要如何處理 - 因為Redirects導致referral 的改變。有興趣瞭解referral在判斷上為何會有差異?可以參考這份詳細的說明 - How Does Google Analytics handle 301 and 302 Redirects? 。 講到此,自然要提及何謂轉址?以及在http中是怎麼作的?http status 中301和302的...

參訪Google Taiwan Branch

圖片
還是拍一些符合大家需求的照片-傳說中無限飲料的冰箱 不過,我偏好供應高山茶 :) 一個多月前,有人傳來一個活動。大概看了一下活動內容,只覺得好像和Google以及搜尋有關,但詳細內容卻忘了。直到有天和同事討論搜尋的事情時,對方又提到這活動,並跟我說明了活動方式。才知道,是在Google上查詢『google為什麼贏』這個關鍵字的的排名比賽。既然是在Google上的關鍵字搜尋排名,就吸引了我的興趣。畢竟,這個blog,我本來就是作為SEO實驗之用! 不過,作文不好的我要寫篇符合活動內容的文章,真是有點難倒我了…加上不是天天有空思考文章內容,就這樣…才幾百字的文章,居然拖了一個月後才完成。報名參加後,直到寄出網址,居然是在活動截止的最後一天--端午佳節的時候把網址寄出。 將文章送出後,想說在針對SEO做調整,增加中獎的機率。卻忘了Google的機制,當作了某些調整後,是有可能暫時會讓文章查不到…所幸,看來主辦單位查詢時,還是查到有資料的主機吧。因此,除了獲得參訪Google台灣區辦公室的機會,還獲得第三名的獎品 :) 其實,對於參觀Google辦公室的興趣並沒有非常的高。卻對於在台北101上俯瞰台北盆地的風景非常有興趣。之前曾上去過Taipei 101的景觀台(門票真貴,所幸是被招待上去的),也曾在上面的景觀餐廳吃過飯(靠窗的收費方式,居然還不同)。可惜的是每次天氣都不是很好。所以…其實這次的最大目的是想藉由這次機會欣賞風景,其次,才是參觀 Google辦公室。 之前來Taipei101都是去開放的區域,這次去Google才發現,動線和之前不同。除此,還有更多的管制。當天,身上貼了Taipei 101 的訪客貼紙,上面印有要去的公司、樓層、時間。另外,進入Google前,還要貼上Google自己的訪客貼紙~~ 離開前,聽說有人是特別由南部上來參觀google辦公室的,稍晚又要搭火車下去。看來,Google辦公室的吸引力不小呀~~ 望遠鏡,可惜我沒輪到 門牌 遊戲室一耦 舒服的空間 咖啡機看來挺不錯的 喔,對了…看了一下當天也有參訪的其他參賽者的文章,也有提到一件事情,就是天下雜誌的Maggie長的好甜。哈~ 附註:本篇開始針對SEO做些調整

Google為什麼贏

圖片
Google為什麼贏 俗話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個寶,由某方面而言,指的是老者腦袋中,隨者年齡增長而累積下的的智慧與知識。因此,古老社會中的耆老、長者,也因他們日積月累的經歷和智慧,而在族中擁有不同的地位。 十多年前還在學校時,吸收新知的方式,除了經由老師們的指導外,大概就是去圖書館的茫茫書海中翻閱相關書籍,看者各類圖書分類法尋找可能的書籍。然後…一本本的翻…一頁頁的看,尋找所需的資料。 而這些模式,卻隨者 Google 的出現,徹底的改變了。資訊的獲取,已經跳脫以往的方式傳播。想瞭解任何事物,只要到 Google 上關鍵字,無論是尋找古文書籍或最新的時事、賽事,馬上就可以獲得。讓資訊的獲取變的如此的簡單和快速、間接也增進技術的交流和進步的速度。此一變化,可說完全打破傳統的方式、也讓家有一老如有一寶這句話的含意,已經被顛覆… 戶外活動總是有其風險,事前的地圖、路線準備總是不可缺的。特別是要去從未去過的山區更是重要。以往,蒐集到的資料可能都是前人草繪的地圖(如 登山補給站 所提供的草繪的地圖)。這些草繪的地圖只能提供路線,卻無法顯示路線的高度變化、地勢地貌的差異。 然而,隨者 Google 釋出 Google Earth 的服務之後。搜尋加上地圖,加上強大的整合性,讓GPS的相關應用在這些年來大幅的增加。這也使得市面上GPS相關的軟硬體成長的非常快速。讓原本因應軍事用途而生的GPS,搖身一變,成了大家人出遊時的必需品。以我來說,讓我在從事戶外活動前製作山區地圖,以及事後分享 軌跡 都變的非常的簡單。當然,這些分享,我也使用 Google 所提供的 blog 和 協作平台 。 而隨者世界各地、云云眾生分享的資訊,再加上 Google 的搜尋機制,讓這些資訊又可以作進一步的分享並讓更多人取得、交流這些資訊,而循環不已。我想, Google 如此的完整服務和整合,也就是Google為什麼贏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