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淡蘭古道」標籤的文章

淡蘭古道南路-四堵古道

圖片
四堵古道四堵古道石柱 淡蘭古道南路上的四堵古道位於新北市和宜蘭交界處,之前安排過幾次準備造訪,卻都因為此處下雨而放棄。放棄的原因,是考量此行程需跨溪流多次(以我的走法需跨溪達12次),如果是雨後造訪就要考慮溪水高度是否容易通過。如果穿高筒雨鞋就比較不需擔心,但對於穿登山鞋就務必要注意水量了。 造訪當日台北市天氣很好,雖然當時冷空氣籠罩者台灣但陽光還是讓人感到溫暖。行經石碇即將抵達坪林時眼前出現美麗的雲海。欣賞者眼前綿延到遠方的雲海,心中卻也不經擔心待會就是就要進入雲海中變成無陽光的寒冷濃霧直到關聖宮嗎?或是否會遇到下雨?幸運的是離開坪林後霧氣稍有散去…

淡蘭古道中路-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石空古道

圖片
淡蘭古道中路的精華,個人認為是由雙溪灣潭出發,途經烏山越嶺古道、坪溪古道、石空古道到宜蘭外澳這條約12公里的路線。沿途溪流相伴、柳木林景色及土地公讓我去年先後造訪過兩次( 去年的紀錄-雙溪灣潭到宜蘭外澳 )。今年再度造訪,深深覺得相關單位有認真的推動這條路線。

淡蘭古道北路-燦光寮古徑由牡丹到九份

圖片
燦光寮古徑的柑仔店遺址 元旦前寒流一波波的來襲,濕冷的天氣除了讓高山降雪、連陽明山也下雪。雖然也把握機會 去七星山追雪 ,但持續的寒冷天氣還真的讓人不舒服。趁者兩波寒流中間短暫回溫的好天氣決定找條可以曬太陽的路線,最後選定淡蘭古道北路的燦光寮古徑。由牡丹火車站出發走到九份。 牡丹 上次來牡丹應該是走淡蘭古道北路-入蘭正道 由瑞芳經金字碑古道到雙溪 時。記得之前牡丹車站是招呼站、沒有售票員,今日卻發現有人量額溫、也恢復售票。好奇查了一下 牡丹車站 - 維基百科 ,原來牡丹車站於2019/5/2等級升回簡易站、恢復派員售票(週二至六9:30~17:00)。會有這樣的改變,難道和淡蘭古道有關嗎? 會有這樣的聯想,是造訪 崩山坑古道 在計程車上和大哥閒聊時,計程車大哥提到這兩年因淡蘭古道吸引大眾前來造訪,讓他們的生意也比以往好。雙溪當地人的他,以往都在瑞芳車站跑九份線改現已經回雙溪車站前服務。 今天雖然稍微回溫但空氣依舊很冷,在這冷冷的天氣、溫暖的陽光下一路走來非常的舒服,感覺很快就到了道路的終點-十三層老樹。燦光寮古徑的入口就在不遠處了~

石硿子古道-探訪土地公、石硿子瀑布、礦場遺跡

圖片
石硿子古道上披上綠色青苔的土地公 石硿子古道為平溪、雙溪兩處間的越嶺古道。由此越嶺到雙溪可以經過之前淡蘭古道中路 柑林威惠廟到暖東峽谷 這段路線,在上平林山附近接到淡蘭古道中路到雙溪柑腳、柑林威惠廟。 此行我們由台北出發,經106線道。過了望古火車站後有一轉往灰窯方向的產業道路,產業道路順者灰窯溪而上,道路的盡頭就是石硿子古道入口,此處也是畝畝山登山步道的入口。 平溪不愧是瀑布之鄉,這段產業道路先後就會經過萬寶洞瀑布、灰窯瀑布。待會,我們還會經過石硿子瀑布。

淡蘭古道中路-北勢溪古道、灣潭古道

圖片
淡蘭古道中路-北勢溪古道 之前走淡蘭古道中路中的 虎豹潭旁的曹田公館 、 崩山坑古道-泰平到柑腳 、及 雙溪灣潭到宜蘭外澳 。這些路線給我的印就就是優美風景、溪流相伴、難度不高。但上次走 淡蘭古道中路-柑林威惠廟到暖東峽谷 這段路線,卻徹底打破我對於淡蘭古道中路的印象,上上下下的路況又要跨過三座山,走來真不輕鬆。 這次造訪的路線,是介於 崩山坑古道-泰平到柑腳 和 雙溪灣潭到宜蘭外澳 間的北勢溪古道、及灣潭古道。又再度符合我對於淡蘭古道中路的印象~這段路線走過後,就串起了起於暖暖到止於外澳的淡蘭古道中路。 我每篇紀錄淡蘭古道中路的文章,都會特別提到要注意雙溪的大眾交通不方便,務必要注意公車班次、掌握自行的行程/腳程。今天要走的路線,就是所有路線中最難掌握的一條。因為這條路線只能搭乘一天只有四班(假日為五班)的公車F815。該公車為只能坐20人左右的小巴士,坐滿後就不可上車。且…本線以服務當地居民為優先…當地居民上車後剩下的座位,才開放給一般大眾。

淡蘭古道中路-柑林到暖暖

圖片
淡蘭山徑系統 淡蘭古道中路為民間拓墾路線,已先後走過位於中段、南段中的 虎豹潭旁的曹田公館 、 崩山坑古道-泰平到柑腳 、及 雙溪灣潭到宜蘭外澳 。這些路線除了有優美風景、另一特色就是散落於山林中的土地公。這次要繼續造訪淡蘭古道中位於北段的基隆暖暖到雙溪柑林這段路線。 研究北段-基隆暖暖到雙溪柑林這段路線後,發現路程長度約20公里、沿途需跨過三座山。考量位於基隆的暖暖交通比較便利。最後決定路線規劃採由南往北走,由雙溪柑林威惠廟出發走到基隆暖東峽谷。 (可點擊 GPX軌跡、地圖 看此行地圖) 途中會經過上內平林步道、平湖東步道、大坑山稜線步道、平湖西步道、番仔坑步道(千階嶺、國旗嶺)、暖東舊道(十分古道)、暖東峽谷步道 有興趣走淡蘭古道中路的人一定要注意這裡的交通。因為主要路線都不是O型不適合自行開車前往。雙溪的大眾交通不算便利(特別是中段的路線)。務必要配合公車車班掌握自己時間。 以我為例,這條路線我們一週內走了兩次。第一次就因為出發時間比較晚、加上中途耽擱了時間。走到十分時算算時間可能來不及搭上暖暖那端的公車,於是就跳上平溪線火車了 :P 第二次,就提早一小時出發並減少途中休息時間,終於在五點前抵達暖東峽谷。詳細的交通資訊,可參考文末 交通規劃 內的說明 還是先聊一下個人一週內走了這路線兩次後的感想,因為…很重要…就是…務必要帶登山杖、及戴帽子…因為…

淡蘭古道中路-雙溪灣潭到宜蘭外澳

圖片
淡蘭古道中路-柳杉林中的坪溪古道 去年走過 虎豹潭旁的曹田公館 及 崩山坑古道-泰平到柑腳 後,稍微研究雙溪、泰平的歷史背景。看過的資料中,提及全台小土地公廟約有一千餘座,其中又以淡蘭古道250座最多。主要分布於雙溪,其中有33座位於雙溪泰平。土地公的分布和先民開懇遷徙有其關連性,於是想找時間來逐一探訪~ 淡蘭古道中路和作為官道的淡蘭古道北路不同,為民間拓墾路線,由萬華、松山、南港、汐止、暖暖、平溪、雙溪,到宜蘭大溪、外澳一帶。 這次的行程由雙溪的灣潭福德廟開始,途經烏山越嶺古道、烏山54號/烏山62號、坪溪古道、蛇子頭步道、太和山步道、石空古道,最後到宜蘭外澳結束。全程約12公里、途中會經過6座土地公。 這次的行程的依舊是先搭乘火車到雙溪,再轉乘公車到灣潭、最後由外澳車站搭乘火車回台北。詳細的交通資訊,可參考文末 交通規劃 內的說明。不過,還是提醒一下,由雙溪到灣潭這段路線,車程約一小時、且一開始很多彎道。如容易暈車,不妨準備暈車藥~

崩山坑古道-泰平到柑腳

圖片
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福德祠 探訪 虎豹潭旁的曹田公館 後,我們朝之前 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營 的泰平國小前進。 先說明這次崩山坑古道的行程為何規劃由泰平走到柑腳?主要是考慮此處的交通,由雙溪到泰平間的公車只有F815這條路線,一天只有四班。反之,柑腳到雙溪間的公車有F812、780、781、782四條路線。 依據我們邊走邊拍照的走法,深怕時間拿捏不好就趕不上公車,選擇由泰平走到柑腳,就是考量柑腳這端公車時間彈性比較大。且,如果真的沒趕上公車,由柑腳走到雙溪也比較近。想想辭職嶺的故事,開個玩笑話…我可不想由泰平走回雙溪呀~:P

虎豹潭-曹田公館

圖片
雙溪虎豹潭 2018年底走淡蘭古道北路,由瑞芳出發經猴硐、金字碑古道、牡丹到雙溪(當時的紀錄- 淡蘭古道北路-金字碑古道 )。在雙溪公園附近的石壁上看到了『保我黎民碑』。當時因碑文不清楚,查資料後得知該碑建於日明治40年(1907),由當地鄉紳莊廷燦等20人聯名,鐫刻頌揚當時的基隆廳長橫澤次郎的政績。 找資料時,得知碑文上署名排第五位的鄉紳-曹田,他昔日居住和辦公的石造平房殘壁目前仍存於虎豹潭附近的荒煙漫草中。由網路的照片中可感受這石造平房的氣派,在我走過的山徑中,從沒看過如此格局的殘壁,興起親自造訪的念頭。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的故事…

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

圖片
崩山坑古道旁的土地公 2018年底走淡蘭百年山徑, 由瑞芳出發、途經金字碑古道到雙溪 時,發現沿途幾處和一年前造訪時有所不同。好奇之餘稍做搜尋,第一次在網路上接觸到手作步道的觀念及千里步道協會。幾個月後,居然有機會參加了由The North Face、健行筆記舉辦的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營~ 這次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活動安排很好,早上是學科,說明手作步道的觀念、及施作的重點,可以聽到很多觀念。下午是術科,在各專業步道師指導下大家親自動手,於山徑的維護貢獻一己之力。最後,則是帶領大家探索崩山坑古道、及成果發表。

淡蘭古道北路-瑞芳經金字碑古道到牡丹、雙溪

圖片
淡蘭古道北路-金字碑古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發生林爽文事變,清廷的臺灣政策開放進入當時的『蕃界』。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領大量移民進入宜蘭。嘉慶十七年(1812)清廷設立噶瑪蘭廳。之後為了當時淡水廳(台北)到噶瑪蘭廳(宜蘭)的交通、及公文、警備之用,於道光三年(1823)經淡水廳富戶林平侯出資修築,完成了最早的淡蘭古道-北路。 根據 蘭陽博物第29期(蘭陽博物館2007.06月電子報) 的說明,自此艋舺往頭圍的日程如下… 第一日行經錫口(今松山)、水返腳(今汐止)、可至暖暖過夜 第二日轉入山路經三爪仔(今瑞芳)、蛇仔形、苧仔潭,登三貂嶺,下嶺經牡丹、可至頂雙溪(今雙溪)過夜 第三日沿雙溪河至魚桁仔、下雙溪、遠望坑,渡三貂溪,沿遠望坑溪登草嶺,下嶺經大里簡、蕃薯寮、大溪、梗枋、北關、烏石港等沿線隘寮、至頭圍。 這次參加 健行筆記 淡蘭古道-北路踩線活動的路線A,由瑞芳火車站開始,經猴硐、金字碑古道、牡丹、雙溪火車站結束,恰巧為上述第二天的行程。

金字碑古道-不厭亭-大粗坑步道

圖片
金字碑古道-金字碑 同治五年(1866年),結束太平天國之亂、來自左宗棠湘軍麾下、武舉人出身的劉明燈來台任台灣總兵。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三月,屏東發生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劉明燈到屏東處理,此事件後續直到十月… 同治六年冬,劉明燈取淡蘭古道北路(官道)巡視宜蘭。這次行程中,分別於金字碑、雄鎮蠻煙碑、虎字碑(母)三處留下了他的墨寶,成了歷史遺跡(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當時的淡蘭古道是由台北到宜蘭的通道,先後拓建北、中、南三路。劉明燈先後在北路、及南路留下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