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
2018年底走淡蘭百年山徑,由瑞芳出發、途經金字碑古道到雙溪時,發現沿途幾處和一年前造訪時有所不同。好奇之餘稍做搜尋,第一次在網路上接觸到手作步道的觀念及千里步道協會。幾個月後,居然有機會參加了由The North Face、健行筆記舉辦的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營~
這次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活動安排很好,早上是學科,說明手作步道的觀念、及施作的重點,可以聽到很多觀念。下午是術科,在各專業步道師指導下大家親自動手,於山徑的維護貢獻一己之力。最後,則是帶領大家探索崩山坑古道、及成果發表。
泰平國小重溫學生時光
這次體驗地點為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的最南端-泰平。此處位於新北市雙溪,由台北車站出發到泰平國小(1999年廢校,2016年共學團進駐),車程卻將近兩個小時。難怪此處稱為『台北後花園的後花園』。為何要先介紹施作地點?因為手作步道的概念為思考周遭環境決定如何維護、並就地取材施作。位於崩山坑古道南端的泰平,這裡缺乏石頭以黏土層為主,易濕滑、及土壤被水流沖刷。如何解決積水問題、與降低降雨後水流的沖刷就很重要。
何謂手作步道
千里步道協會從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引進的步道與環境維護理念。手作步道的定義,字義上為『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上午在千里步道協會的徐銘謙副執行長的課程中,讓人覺得除了上述的定義,尚有以下目的~
- 以人爲主體,反思開發主義
- 創造小民經濟
- 減碳,減廢
- 吃在地食材、挖掘在地故事
- 保留人文歷史遺跡
- 影響政府政策
- 追求『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手作步道的理念是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下午課程一開始擺出琳瑯滿目工具,讓大家瞭解各種工具的用途、及應用方式。由千里步道協會中號稱小丸子爺爺的老師逐一講解及示範工具的使用方法。凡事都是安全第一,講解過程中老師除了說明工具的使用方式,更強調正確的施力方式、及搬運過程中注意事項,避免自己或他人受傷。
手作步道施作
7.2公里的崩山坑古道直到民國七十年代雙泰產業道路開通後才慢慢失去交通作用,是淡蘭百年山徑系統中使用最久的古道。在千里步道協會依據ROS理論、及人工化程度的分級中列為第三級,屬於步道和周邊環境都維持自然原始狀態。因此施作的目標為『解決濕滑、卻又不留下人工設施』。走入崩山坑古道後三組分別帶開,各組的指導步道師們開始聽取大家對於剛剛沿途路況的觀察、是否有需要維護、改善之處?一番討論後,各組開始摩拳擦掌、就地取材、準備體驗~
成果發表
辛勤努力付出下午時光後,各組都完成任務。讓我們看看成果如何吧~A組施作的範圍為一段有高低路差的山徑。就地取材的兩段木頭先鋪設於山徑旁作為路緣木以固定路基,陸續鋪上排水用石頭、並將原本內側較高處稍加推平,讓路好走而水流仍可往旁流去。最後將土踏實…
前面提到被鋸下的木頭,其中幾段在這組的利用下改善這段階梯
另一組改善排水溝,將水流引導到下方集水區。在他們努力後,改變很大吧~
後記
經過一整天的體驗後,發現施作的重點在於如何引導水流,避免山徑被雨水沖刷、淘空。以下圖這棵樹為例,這棵樹之所以傾斜,因為所在之處為水流行經之處。被水沖刷後導致根部浮起,而突出的根部影響人們行走而遭人為截斷。惡性循環下,導致樹木抓地力不足而傾斜…另外,終於也知道之前走由瑞芳出發、途經金字碑古道到雙溪、及三貂嶺瀑布群步道時,步道旁所看到的洞,原來是穿山甲所挖~
原來,崩山坑古道的生態很豐富,有興趣可觀看千里步道協會安置在崩山坑古道上攝影機所拍攝到的影片,除了穿山甲、山羌,居然有食蟹蒙耶~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