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歷史」標籤的文章

大禮大同步道-立霧山-砂卡礑步道O型

圖片
大禮部落-禮拜堂 年初再度造訪位於 花蓮的瓦拉米步道 時,在瓦拉米山屋和其他山友聊天時,對方推薦大禮、大同部落非常值得去走走。於是,就將這條路線放在口袋名單中…直到雙十國慶連續假期前拿了出來、準備去大禮大同步道探訪。 交通規劃 這次的行程的交通規劃,依舊選擇大眾交通工具。先搭乘火車到花蓮,再轉搭客運到太魯閣遊客中心。原本是希望能買到到距離太魯閣遊客中心比較近的花蓮新城車站,但…花東線的火車在假日總是一位難求,最後只能買到花蓮車站的車班。 如果您也是準備選擇大眾交通工具前往,可參考文末 我們這次的行程表 。

四腳亭砲台-三坑子步道賞桐花

圖片
四腳亭砲台-掩蔽部 五月是賞油桐花的季節,位於新北市四腳亭、瑞芳間的山頂有座舊名為深澳堡壘的四腳亭砲台。砲台兩側分別有四腳亭端的三坑子步道、及瑞芳端的四腳亭步道,平時為探訪古蹟的步道,此時因沿途的桐花,也變身為賞桐花的步道。 原本交通規劃原本是在松山火車站準備搭乘1062在瑞芳大寮路下車,最後走回四腳亭火車站。沒想到…在松山車站前等了很久的1062居然沒座位(因上高速公路,不能站立),無法確定下一班是否有座位,乾脆改搭火車在四腳亭站下車。因此行程的方向反了過來~實際的路線請參考 文末的路線/時間 。

崩山坑古道-泰平到柑腳

圖片
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福德祠 探訪 虎豹潭旁的曹田公館 後,我們朝之前 淡蘭古道中路-崩山坑古道手作步道體驗營 的泰平國小前進。 先說明這次崩山坑古道的行程為何規劃由泰平走到柑腳?主要是考慮此處的交通,由雙溪到泰平間的公車只有F815這條路線,一天只有四班。反之,柑腳到雙溪間的公車有F812、780、781、782四條路線。 依據我們邊走邊拍照的走法,深怕時間拿捏不好就趕不上公車,選擇由泰平走到柑腳,就是考量柑腳這端公車時間彈性比較大。且,如果真的沒趕上公車,由柑腳走到雙溪也比較近。想想辭職嶺的故事,開個玩笑話…我可不想由泰平走回雙溪呀~:P

虎豹潭-曹田公館

圖片
雙溪虎豹潭 2018年底走淡蘭古道北路,由瑞芳出發經猴硐、金字碑古道、牡丹到雙溪(當時的紀錄- 淡蘭古道北路-金字碑古道 )。在雙溪公園附近的石壁上看到了『保我黎民碑』。當時因碑文不清楚,查資料後得知該碑建於日明治40年(1907),由當地鄉紳莊廷燦等20人聯名,鐫刻頌揚當時的基隆廳長橫澤次郎的政績。 找資料時,得知碑文上署名排第五位的鄉紳-曹田,他昔日居住和辦公的石造平房殘壁目前仍存於虎豹潭附近的荒煙漫草中。由網路的照片中可感受這石造平房的氣派,在我走過的山徑中,從沒看過如此格局的殘壁,興起親自造訪的念頭。另一方面,也由於他的故事…

花蓮玉里-瓦拉米步道

圖片
清晨天微亮時的瓦拉米山屋 位於花蓮玉里的瓦拉米步道,今年是連續第三年造訪。原以為農曆年前一週、又是非假日的瓦拉米山屋應該很冷門,沒想到…最後申請人數超過床位數而要抽籤,所幸…最後還是抽到山屋的床位,而非外面的營位。 前兩次的瓦拉米步道紀錄,已經介紹過他的歷史。有興趣想瞭解八通關古道、瓦拉米步道,可參考前兩次的紀錄。這次做交通、接駁等等其他的紀錄 瓦拉米步道-八通關越道路東段-2017 、 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2017 瓦拉米步道-2018

淡蘭古道北路-瑞芳經金字碑古道到牡丹、雙溪

圖片
淡蘭古道北路-金字碑古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台灣發生林爽文事變,清廷的臺灣政策開放進入當時的『蕃界』。嘉慶元年(1796)吳沙率領大量移民進入宜蘭。嘉慶十七年(1812)清廷設立噶瑪蘭廳。之後為了當時淡水廳(台北)到噶瑪蘭廳(宜蘭)的交通、及公文、警備之用,於道光三年(1823)經淡水廳富戶林平侯出資修築,完成了最早的淡蘭古道-北路。 根據 蘭陽博物第29期(蘭陽博物館2007.06月電子報) 的說明,自此艋舺往頭圍的日程如下… 第一日行經錫口(今松山)、水返腳(今汐止)、可至暖暖過夜 第二日轉入山路經三爪仔(今瑞芳)、蛇仔形、苧仔潭,登三貂嶺,下嶺經牡丹、可至頂雙溪(今雙溪)過夜 第三日沿雙溪河至魚桁仔、下雙溪、遠望坑,渡三貂溪,沿遠望坑溪登草嶺,下嶺經大里簡、蕃薯寮、大溪、梗枋、北關、烏石港等沿線隘寮、至頭圍。 這次參加 健行筆記 淡蘭古道-北路踩線活動的路線A,由瑞芳火車站開始,經猴硐、金字碑古道、牡丹、雙溪火車站結束,恰巧為上述第二天的行程。

瓦拉米步道

圖片
瓦拉米山屋及盛開的櫻花 去年首次造訪了 瓦拉米步道 ,深深覺得這步道易於親近之外,由於延者河谷進入中央山脈,沿途有多個吊橋、及山風瀑布可以欣賞。除此,也有類似錐麓古道的斷崖地形,卻相對安全很多。除此,沿途的駐在所也有櫻花可賞櫻。因此,一直想安排時間再度造訪。 註:有興趣瞭解此步道的歷史,可參考 去年的整理 。瓦拉米步道地圖、與GPS軌跡,請見本文末。 註:2019年的造訪記錄,請見 花蓮玉里-瓦拉米步道 。這次又再度遇到黃喉貂。 這次行程日期的安排還是選在一月的冬天。曾有人問我為何選冬天這種寒冷的天氣造訪?而不選擇比較溫暖的月份? 說穿了,我不想遇到沿途警告標語中的螞蝗、黑熊、百步蛇、虎頭蜂。雖然上次造訪時只有和黃猴貂有比較近的接觸,其他所幸都沒有遇到。但這次下山時在山風瀑布觀景台欣賞瀑布時,在對面樹上卻看到一個不小的虎頭蜂窩~拍照時,藉由鏡頭都可以看到蜂巢附近來回的警戒蜂…

金字碑古道-不厭亭-大粗坑步道

圖片
金字碑古道-金字碑 同治五年(1866年),結束太平天國之亂、來自左宗棠湘軍麾下、武舉人出身的劉明燈來台任台灣總兵。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三月,屏東發生美國商船羅發號(Rover,又譯羅妹號),劉明燈到屏東處理,此事件後續直到十月… 同治六年冬,劉明燈取淡蘭古道北路(官道)巡視宜蘭。這次行程中,分別於金字碑、雄鎮蠻煙碑、虎字碑(母)三處留下了他的墨寶,成了歷史遺跡(1985年8月19日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當時的淡蘭古道是由台北到宜蘭的通道,先後拓建北、中、南三路。劉明燈先後在北路、及南路留下足跡…

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

圖片
八通關越道-鹿鳴吊橋段 以前多次騎小折由台東到花蓮,途中總是會經安良轉到安南造訪安南瀑布。有一次想嘗試鹿鳴吊橋的路,卻沒找到……這次走完 瓦拉米步道 後還有時間,就騎機車去造訪這以前都沒去成的鹿鳴吊橋。 八通關古道無論是清代、或日據時代所建都是由東埔到玉里,日治的八通關越嶺警備道東段的駐在所(主線)有大水窟、米亞桑、馬沙布、沙沙拉比、托馬斯、朋珂、意西拉、塔達芬、土葛、拉古拉、大分、哈哈比、雷波斯、魯崙、十三里、新康、沙墩、抱崖、石洞、三四溪、十里、卡雷卡斯、山陰、多士袞、綠、蕨、清水、桃林、喀西帕南、黃麻、佳心、山風、鹿鳴、卓麓等駐在所。 因此,鹿鳴吊橋也是日治的八通關越嶺警備道的一段。

瓦拉米步道-八通關越道路東段

圖片
瓦拉米山屋 山屋旁有一排的櫻花,當櫻花盛開時應該很漂亮吧~ 西元1874清同治13年發生了 牡丹社事件 ,日軍以此事件為藉口,出兵討伐台灣原住民後,清廷派沈葆楨為「欽差辦理台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物大臣」來台督辦防務,施行「開山撫番」政策,開發當時稱做後山的台灣東部地區。開發以下3條橫貫道路通往台灣東部… 北路-宜蘭蘇澳至花蓮奇萊 之前走訪記錄 -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朝陽國家步道 、及 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訪海蝕洞 ) 中路-彰化圮埔至花蓮璞石閣 之前走訪記錄 - 位於西側的 東埔八通關古道-雲龍瀑布 (此為日本所闢建的八通關越道路) 南路-屏東射寮至台東卑南 中路就是現稱的『清朝』八通關古道,於光緒元年由吳光亮總兵親率飛虎軍團闢建,西邊由竹山進入,經東埔、八通關、大水窟、到璞石閣(玉里),全長約152公里。這條路線是為了交通目的,沿線都避開當時山區的布農族部落。位於新寮福德廟旁「私入番境撤禁告示碑」,據說就是為了讓當時的漢人知道,路已開通可以入山區進行開墾。 當日本佔領、統治台灣時,為了獲取山林資源、及控制山區布農族,於1921闢建「八通關越嶺警備道」。雖然和清朝時的八通關古道都是由東埔到玉里,其目的不同於清代的「開山撫蕃」,因此都是沿者當時的部落分布開闢。以大水窟作為分界,分為東、西二段。道路的開築以炮車輜重能行走的平坦路面為主…

能高越嶺道

圖片
能高越嶺道-於南華山眺望對面的能高主峰、與雲海 今年朋友邀約,又再度造訪能高越嶺道。有鑑於去年選假日造訪時,早上七點多屯原登山口就已經車滿為患、車位難求。大夥怕難停車、最後決定選擇非假日造訪,並於前一晚先住在廬山一帶的溫泉,以便於隔天可以早點到屯原登山口。 出發前台北還下者雨、到廬山住宿處時,老闆說廬山當天下午才開始飄雨,聽到此不經擔心這次的天氣…… 老闆知道我們是來登山的,還特別交代廚房早早就準備早餐。於是,我們一早吃完早餐後就朝屯原登山口出發。雖然是非假日,停車場內的空位已經不多。 只能說,選擇非假日造訪能高越嶺道登奇萊南峰、與南華山,有兩個好處,就是車子好停、天池山莊也好抽。

軍艦岩親山步道、弘法大師紀念碑

圖片
軍艦岩,遠方為文化大學 想找個交通便利的郊山走走,何謂交通便利?想了想還是選擇台北捷運沿線的登山步道。最後選了很有名氣,卻一直都沒去過的軍艦岩親山步道。 這次的路線,預計由捷運石牌站出發,穿越陽明大學校區,先到到唭哩岸山、後到軍艦岩、照明寺、弘法大師紀念碑、再經丹鳳山、陳濟棠將軍之墓、終點到北投捷運站。 說也奇怪,也曾多次進出捷運石牌站,卻從未注意過立在進出口處的漢番界碑,直到行前尋找資料規劃路線時才注意到。 石牌 碑文內容為「奉憲分府曾批斷東勢田南勢园歸番管業界」 漢番界碑在台灣還蠻多的,去年去屏東 涼山瀑布步道 ,途經老埤,就有一個封禁古令埔界碑。不難想像當時的原住民生活範圍一直被當年"努力"開墾的漢人所壓縮………

新竹尖石-李棟山古堡

圖片
李棟山古堡 多年前走 霞喀羅古道 途經幾個駐在所遺跡,慢慢的讓我瞭解日本殖民台灣時期是利用駐在所控制者山區。也才知道,往霞喀羅古道途中,在上宇老附近的李棟山上還有個日本軍警所建立的堡壘,目前還保存很好。 為何要強調保存很好呢?因為就我走過的 霞喀羅古道 、 能高越嶺步道 、 錐麓古道 、 八通關古道 上的駐在所,已都不見地上的建築了… 這次,趁者過年的元旦假期,就來造訪李棟山(李崠山) 李棟山古堡,因所處的位置與高度,在日據時代的理蕃歷史上有者很重要的地位。日本對於山區,原本也是採用清朝時期的作法,利用隘勇線作為區隔。隘勇線之外的,就是尚未掌握的地區(蕃界)。以 獅仔頭山隘勇線登山步道 為例,途中的防蕃古碑就描述者日警以武力擴張隘勇線以進入山區獲取樟腦。 以前看到日本人為了煉製樟腦不惜以武力強行進入當時所謂的番人領地,一直無法理解。難道驅蟲蚊蠅有這麼大的經濟價值,需要動用龐大的軍警力量?直到有次去角板山看了相關介紹才知道,當時樟腦的重要性在於軍事(1887年諾貝爾利用樟腦研製出了新式火藥)、另一個原因是樟腦為賽璐璐的可塑劑。 回頭說李棟山的歷史,山頂的古堡原是清朝李棟將軍來台撫蕃而建。到了1906年,佐久間左馬太繼任第五任台灣總督,進行「五年理蕃」計劃,以壓制北蕃、撫育南蕃的治理策略進行,前兩年以討伐「北蕃」為主。於是,開始擴張隘勇線……

能高越嶺步道-奇萊南華下光被八表

圖片
南華山下光被八表途中眺望能高主峰 大山的面前,人們是多麼的渺小 多年前曾經走過奇萊南華這條路線,當時的天池山莊還是類似鐵皮的建築。幾年後,天池山莊改建,一直想住這高級的木屋山莊。終於,在今年奇萊南華重新開放後終於抽中了天池山莊。 不過,老天開了一個玩笑。好不容易抽中了山屋,幾天後的雨勢讓這條路線再度封閉……直到十月才再度開放。所幸,皇天不負苦心人,連續幾週的抽籤,終於又抽中天池山莊了~ :D

牡丹-貂山古道-小金瓜露頭步道-九份

圖片
過了貂山古道最高點金山福德宮視野變的很好 可以俯瞰金瓜石、九份、基隆山、蜿蜒的102線道 貂山古道位於牡丹、九份、金瓜石之間。預計搭乘火車到牡丹,由牡丹火車站出發循貂山古道上到九份、金瓜石,屆時在決定要往九份下山、或是繼續走半屏山、無耳茶壺山,最後到金瓜石勸濟堂下山。 當火車抵達牡丹車站,踏出車廂的那一剎那嚇了一跳。因為火車和月台之間的間隙非常的寬,和一般的火車月台寬度不同,心中在想如果有人沒注意豈不是一腳踩空? 下到月台才注意到,牡丹車站的月台居然是有弧度的。我那節車廂位於的位置正巧比較彎,其他節車廂的間距就正常。好奇查了一下,才知道原因如下…

山之家-小觀音山西峰-鞍部O型之行

圖片
山林春天長出的新葉,讓山林的顏色多了層次~ 很久以前閱讀過林宗聖先生所著的兩本著作 陽明山十大傳奇 、及 台灣百名山1:大屯火山名山傳奇 後,才知道陽明山上好多地方沒去過,有七星池、錐狀火山磺嘴山、及直徑1200公尺的小觀音山火山口、及神秘的七星堆(凱達格蘭遺址)。而後,也慢慢的找資料,逐一去探訪… 凱達格蘭遺跡(七星堆)造訪記錄 七星池造訪記錄 磺嘴山造訪記錄 當中,一直以為小觀音山是軍事管制區不能進入(每次經過鞍部的戰備道入口時,看到鐵柵欄總覺得不可進入)。直到幾個月前,看到很多山友都造訪小觀音山西峰,才知道可以進入,也就興起一探小觀音山360度火山口的念頭。

面天山步道下北投清天宮

圖片
下清天宮前觀看觀音山夕陽 今年冬天來了幾波的強烈的寒流、而後天氣都不錯。農曆新年期間,台北更是出現難得的好天氣。溫暖的太陽,讓人感受不到冬天應有寒意 :) 這個季節,是賞櫻的季節。去年第一次注意到 位於象山腳下豪宅區的櫻花 。今年,再度去拜訪。居然出現賞花的人潮了,應該和捷運信義線開通,去象山變的方便有關吧?看完信義區豪宅的櫻花後,最後決定去爬面天山,去山上看海~ 象山腳下櫻花 搭乘捷運,到捷運劍潭站外,只要是上陽明山的車,車牌前都是排隊準備上山的人們,特別是賞花專車。搭乘紅5公車上山途中,果然看到不少綻放中的櫻花樹。不過,轉乘108公車到二子坪途中,就比較沒看到櫻花的蹤跡了。 每次到二子坪,外面大屯山停車場總是停滿者車,這次也不例外(這次沒看到騎單車的人們)。不過,人潮好像稍微少一些。會不會是因為,這樣的好天氣大家都選擇賞櫻去了?

大南澳自行車道

圖片
大南澳自行車道,往海岸大橋途中 宜蘭南澳真是的漂亮的地方。去年先別走了 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 ,之後騎 南澳自行車道 ,經南澳農場騎到武塔莎韻遭難紀念碑,最後到南澳朝陽漁港直到黃昏才離去…覺得南澳真的不錯,有歷史、有山、有海、還有溫泉~ 可惜的是,去年出發時間比較晚, 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 並沒有走完。於是,今年刻意提早出發,希望能走到 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 末端的高峰鼻。也希望能完整騎大南澳自行車道O形一圈。 陰雨的台北,我們搭上七點半的自強號出發。到七堵時,搭乘的火車有問題,臨時要更換列車。急忙中,衝到置放單車的車廂,把單車搬到新列車…。火車駛離車站後,越往福隆方向,雨勢越大…

南澳自行車道

圖片
南澳朝陽漁港 離開 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 時海邊的太陽已經出來。回到家時還發現有點小曬傷。沒想到,才朝南澳古道騎沒多久,行經海岸大橋時卻開始飄雨… 途中經過南澳農場,進去看了一下。不過,因為覺得雨勢變大了,又趕緊離開朝武塔騎去… 南澳農場,在此露營應該不錯 騎到蘇花公路時,因雨勢只好先在莎韻之鐘公園稍作休息。看到山區的厚重的烏雲,最後決定放棄上山…改為先去武塔晃晃,在去騎南澳的自行車道。順便補上次造訪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朝陽國家步道 時,因趕火車而沒造訪此處的重要古蹟羅大春開路紀念碑。 在莎韻之鐘公園休息時,剛好遇到整點時分。此時忽然響起如學校下課的鐘聲。接者,先後播放日文版" 莎韻之鐘"、及蔡琴所唱的"月光小夜曲"。一邊吃者午餐一邊聽者蔡琴的歌聲,覺得她的聲音真是有特色,耐聽~

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訪海蝕洞

圖片
蘇花古道海岸段上的海蝕洞 最近在臺北市立圖書館借了本 台灣山岳雜誌 ,裡面介紹到蘇花古道宜蘭段。看了雜誌內的介紹,才知道前年造訪過的 蘇花古道-大南澳越嶺段、朝陽國家步道 ,後面還接者蘇花古道-海岸段步道。這段海岸段路線除了是通往花蓮的古道一部份,沿途還有海蝕洞景觀可欣賞。 雜誌上對於蘇花古道宜蘭段的說明,節錄如下…